close
把自己放到戰鬥位置,準備起飛!

25歲,是一生事業的奠基打底期。除了專業能力,更重要的是把自己放到正確的位置,建立正確的工作觀與理財觀,以及勇於嘗試、不畏挫敗的精神。

文◎蕭西君

轉摘至Career就業情報, 若有侵犯煩請不吝告知, 將立即刪除 ^^


25歲,是學校與職場的分界點。做為職場新手,大好前程等著你去開展,這個時期,理應是人生中最燦爛的歲月。然而,根據憂鬱症聯盟估計,20幾歲族群中,每3人就有1名憂鬱症患者。《30歲前該下定決心的15件事》作者達米恩巴爾(Damian Barr),稱這群20多歲的年輕人,罹患了「四分之一人生」危機症候群:「覺得自己應該擁有更多、做得更多、達到更多,但一眨眼間,30大關已經伸手可及。而每個人似乎都過得比你好……你感到壓力、能力不足、完全比不上別人,覺得自己比較窮、比較不成功、也不夠積極。儘管只有20多歲,但感覺整個人生陷入危機……」

這個世代的年輕人,尚未準備好面對真實人生。台灣碩士的大學化,正說明了這個現象。根據教育部的統計,10年前,台灣碩士在學生約3萬多人;如今激增到13.6萬人。除了高學歷的社會趨勢外,這也反映出許多20多歲的年輕人,寧可選擇留在校園,不願意踏入職場。面對25歲族群的人生焦慮,我們專訪5位不同年齡層的成功人士,提供建議,希望能協助年輕人跨出成功人生的第一步。

人生學分1:自我優勢分析

年輕世代把換工作當成家常便飯,似乎很難找到正確的人生方面。台灣麥當勞總裁李明元不以為怪,反而建議年輕人多嘗試有興趣的工作,找到適合自己的專長。最好從學生時代開始打工,深入瞭解企業運作、個人性向,提早為進入社會做準備。

「30歲以前的工作要有彈性,藉由每一份工作去評估自己未來真正想做的事。」他建議,學生時期到處打工無妨,但若是正職,25歲以前最好不要換超過3份工作,「以免造成缺乏穩定性的印象。」 而何時該換工作,也是一門學問。從時尚業到公關業、出版業,現在又轉戰紡織業的嘉裕公司副總經理溫筱鴻,每一次工作轉換,都會為自己設定「停損點」,因為「沒有什麼事情一定會成功,決定換工作前,一定要做好你的SWOT分析(強項╱弱項╱機會╱威脅),」她說。

這個道理,是從實戰中領會出來的,剛開始當AE時,她衝業績總是一馬當先,後來卻發現,某個月業績有超水準的表現,不表示自己的能力真的那麼強,「一定要瞭解自己能力的底線所在,」她建議。

人生學分2:把自己放對位置

很多人羨慕立法委員鄭運鵬少年得志,他認為,找對自己的位子,是他成功的關鍵。當年民進黨十分缺市政規劃人才,本科是土木系的鄭運鵬,學生時代既有協助陳水扁競選台北市市長的經驗,又有相關學識背景,在一片法政科系畢業的黨工中,特別容易凸顯出價值。而在陳文茜和羅文嘉之後,鄭運鵬接任民進黨文宣部主任,多數人也不看好他的表現,可是他卻調適得很好,「因為我們的角色定位不同,任務也不一樣。我把自己當成籃球場上的『控球後衛』,負責投三分球,而不是目光焦點的前鋒。」擅長邏輯思考的鄭運鵬,運用自己的理性特質,走出了屬於自己的一片天。

人生學分3:建立工作價值觀

工作的價值何在?許多年輕人抱著這個疑惑踏入職場。溫筱鴻認為,工作的最大價值,就是讓人擁有金錢自主的能力。陽獅廣告事業總監黃志靖認為,工作可讓年輕人體認到「努力」的重要,知道金錢得來不易,應該先賺錢、再花錢;假如想買1萬元的商品,應該先賺到這一筆錢再去消費,而不是刷卡借貸。

培養良好的人生態度,也是工作的收穫。筆名藤井樹的網路作家吳子雲,開了一家咖啡館後,發現時下年輕人工作態度令人不敢恭維,應徵了不來上班、做個兩小時不符期待就走人、給個建議就淚眼汪汪,讓他這個老闆每天都忙著徵人。「要學會珍惜工作,接受了就要做好。既然決定付出時間,就要評估自己的工作效率和態度是不是有進步。不要逃避自己應該做的事,」藤井樹說。

人生學分4:少抱怨,多做事

許多年輕上班族,都愛抱怨工作;然而,抱怨解決不了問題。
富家千金出生的溫筱鴻,一直覺得自己從家庭主婦,有機會到職場學做事,是一件幸運的事,「不論做什麼事,我都覺得是多得的;能多做,都是賺到的。」抱著這樣的心態,讓她在職場無往不利,不管擔任公關公司的小AE,或者貴為企業總裁,她只怕事情少做了,而不是多做。「年輕人就是要多做、多聽、多看、多學。職場上沒有什麼是『應該』要怎樣,一切都是靠努力換來的。」

黃志靖則有一套「shout up」(閉嘴)哲學。廣告客戶常會提出千奇百怪的要求,太過不合理時,不僅部屬抱怨,他也生氣。但他從來不口出怨言,因為曾經投資失敗的他,能理解老闆的難處。「成熟的人不抱怨,抱怨只是浪費時間,該做的是準備好如何面對問題。就像考上台大的人,才有資格說不念台大,」他解釋道。

人生學分5:固定儲蓄

年輕世代的儲蓄觀念薄弱,黃志靖以自己為例,結婚前也是卡債一族,每個月總有10幾萬卡債,賺了錢卻不曉得花到哪去。
一位擔任理財顧問的朋友,建議他每個月儲蓄2,000元,他卻覺得這麼少的錢,根本累積不了財富。直到考慮結婚時,才體會到理財的重要。他當時的女友、現在的老婆借錢給他,一次把債務清光,相對的,他則承諾:每個月一定要存錢。第一年,他每個月存2,000元;第二年,增加為3,000元;到了第三年起,每個月固定存1萬,養成習慣後,幾年下來已經累積一筆不小的財富。現在,當他看到有人因為幾萬元周轉不靈,反而會非常訝異。

「固定儲蓄是一種對人生負責任的態度,」黃志靖說,隨著年齡成長,收入會增加,家庭責任與支出也增加。建立儲蓄的習慣,才能應付接踵而來的婚姻、小孩、購屋等人生課題。

人生學分6:挑戰不可能的任務

許多人年輕時想環島、自助旅行環遊世界,但年復一年都沒有執行,心中徒然只留下遺憾。「挑戰一件你生活中不可能的事,是對自己的commitment(承諾),」黃志靖說,「所有大的成功,都是由小事累積。」訂定目標,然後執行,即使目標很小,像是吃素一星期,能做到,都是對意志力的鍛鍊。今年,黃志靖參觀巴丹島的空中飛人學校時,兩次嘗試空中飛人的訓練,兩次都失敗,但他卻興致勃勃想再試一次,「重點不在成功或失敗,而在於人要做個doer(實行家),不是dreamer(夢想家)。」

寫了10本暢銷小說的藤井樹,專職是作家,但還身兼咖啡店老闆,甚至嘗試劇本寫作、作曲填詞。當別人找他做電影時,基於興趣,他認真讀完一本電影理論的書籍,就毫不猶豫地同意了。「有興趣的事情,機會來了就要去做,人要勇於嘗試,」他豁達地笑著。

剛接任嘉裕公司副總經理的溫筱鴻,自認是個喜歡工作挑戰的人,「挑戰是給自己嘗試的機會,」過去7年她一直在當老闆,現在轉換跑道,從外商跳入傳統本土公司、重新當部屬,並且背負業績壓力,是非常大的人生轉折。「滾石不生苔,人生要過得精采,就要在還有能力和體力時,去接受不同的挑戰!」她笑著說。

人生學分7:從挫敗中鍛鍊AQ

職場不如意事十常八九,年輕人必須培養AQ(逆境智商),學會面對挫敗。黃志靖認為,25歲的年輕人,一定要大醉過一次、失戀過一場。醉酒能看到自己最糟的一面、失戀才會知道情緒底線。他見過有人一輩子一帆風順,到了30多歲才經歷第一次失戀,因為打擊太大,竟然半年無法工作,「25歲還年輕,事業家庭尚未成形,復原力比較強。愈年輕愈有本錢接受挫折。」

鄭運鵬也抱持同樣的想法。28歲就當上民進黨文宣部主任、30歲就選上立法委員的鄭運鵬,從政之路十分順遂。為此,鄭運鵬刻意給自己一段沈潛期,遠離政治,到高雄工務局去當秘書,「這不僅是培養第二專長,也是建立自己到哪裡都活得下去的自信。」

從小養尊處優的溫筱鴻,選擇的是另一種方式。她刻意由富家少奶奶放下身段去當服務業的基層人員,只因為,「人要能吃苦,幸福才會踏實。」

人生學分8:不必凡事求回報

鄭運鵬一直認為,「年輕人應該當一次義工或志工。」25歲以前,人生還沒有太大的經濟壓力,不求回報的事,不但是理想的實踐,有時還會為人生開啟新的機會之門。比如鄭運鵬,大三時,他第一次參與政治活動,在陳水扁競選台北市長的團隊當義工。土木系的他,發揮所長,協助撰寫「都市計畫藍皮書」,陳水扁當選台北市長後,鄭運鵬的名字也開始受到注目,因為當時民進黨內,並沒有都市計畫的人才。單純想為台灣盡一份力的心,為沒有財力、人脈的鄭運鵬,開啟了政治事業的契機。

此外,「不求回報的工作,可以讓人寬厚,日後遇到挫折或不平,比較能放得開,」黃志靖說,從小到大我們都過著一種有回饋、有特定目的的人生。舉例而言,考試滿分可以出國旅遊;成績好可以進入好大學、獲得好工作,「這樣的人生算計太精確,很痛苦。」教會家庭出生的黃志靖,學生時代常到山地孤兒院服務。他以為自己可以帶給他們快樂,沒想到收穫卻遠比付出多。有一個胖小孩,很認真地告訴他長大後要像張惠妹,「當一個一無所有的小孩,在你面前無限制地做夢時,你會覺得人生沒有做不到的事!」

人生學分9:健康是拚事業的基礎

健康雖然是老生常談的話題,但在職場上,沒有健康,就沒有事業。
20多年的職場生涯,讓李明元頭痛、胃痛、精神差,不但工作品質受影響,生活品質也跟著下降,讓他體悟到年輕時代打好健康基礎的重要。這3年來,李明元每天都固定運動,不像一般企業家打高爾夫球,他選擇經濟實惠的走樓梯、騎腳踏車、健行,不單做一種運動,以免身體磨損。養成運動習慣後,工作壓力造成的毛病也跟著消失。

這些年來他觀察到,年輕人的體力大不如前,幾乎都沒有固定運動習慣,因此麥當勞不久前特別舉辦一項千里單車環島行的活動,邀集大專青年參加。「運動除了鍛鍊身體,還可以體悟人生,」李明元舉例,好的網球選手是用「腳」打網球,因為「站對位子,就決定了勝負。跟工作很像,找出專業才能成功。」

人生學分10:青春三戒

  除了應該做的事,25歲也有幾項「不應該做的事」:

● 不經思考的接受延續性教育

在李明元眼中,學習是終身學習,而非線性學習。如果不確定自己想走學術研究的路線,他不建議大學生一路往碩、博士念上去。李明元曾在工作滿10年後,修了碩士課程,卻發現自己根本無法把理論和實務結合在一起,只好半途放棄學位。前兩年,當他調任美國時,再度選修商業課程,這一次,他終於可以將自己的經驗完美融合進企管理論。 「職場到處都有學習機會,理論知識應該要配合實際需要,否則只是拿個學位而已,對工作未必有加分效果,」李明元強調。

● 只做表面功夫

溫筱鴻認為,人脈是歲月的累積,「日久見人心,」她說。職場關係要經營一輩子,不真心、不誠懇的人,即使表面功夫做得再好,經過時間洗禮,一定會露出破綻。

● 做出無法彌補的錯事

年輕不應設限,要盡可能體驗人生,「learn from errors(從錯中學),」黃志靖說,什麼錯誤都可以犯,但是,一旦這個錯誤牽涉到別人的人生,比如婚姻時,就要慎重考慮,「自己犯的錯都可以彌補,但是你沒辦法對別人的人生負責,」他語重心長地說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Vivi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