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告版位
Daisypath Anniversary tickers
Lilypie Kids birthday Ticker
Lilypie Kids Birthday tickers

為了夢想而繼續前進著,雖然想像多了點,但我知道,總有一天會實現!!


目前分類:番邦大小公主 (50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Vivien媽媽最愛在家陪亘亘寶貝讀繪本了!
希望能藉由讀繪本時與亘亘的互動,能讓亘亘感受到媽媽豐沛的情感。讓她能擁有豐沛情緒的想像力,柔軟的心去體會對他人的處境與想法感同身受。

從今天開始,讀繪本給孩子聽
對所有的人來說,一提到「聽故事」的體驗,總是會浮現自己小時候聽媽媽說著繪本中的故事的影像,即使已經不記得媽媽所說的繪本,是什麼樣的內容,但是媽媽說故事的語調、動作,日復一日,年復一年,依然鮮明如昔。而聽著故事,看著繪本,所種下的種子,萌生的綠牙,更在在都會對人們的成長產生必然的影響。

為孩子讀繪本,引導孩子看繪本,究竟有什麼重要性呢?
*讀繪本給孩子聽,可產生最高度的親子交流
讀繪本給孩子聽,最佳的方法就是「在喜歡的時間,讀喜歡的繪本」。也就是說 ,並不一定限制在睡前,吃完飯、吃完點心後,都可以進行。至於所讀的繪本,即使單單選擇孩子所喜歡的,也無所謂。
讀繪本給孩子聽,絕對不是「讀書」,它可以說是創造了一個媽媽、爸爸與孩子交流溝通的場域,就這點而言,繪本可說是一種道具而已,因此不用想得太過嚴肅 ,只要選擇孩子所喜歡的,就可以了。
而且,進行時,最好能讓孩子坐在膝蓋上,以溫柔的語調說出故事。假使孩子要說什麼,發表什麼,父母也一定要側身認真地傾聽。
*從開始牙牙學語到進幼稚園階段,繪本可刺激孩子的探索心
自開始牙牙學語到進幼稚園階段,孩子會有很大的變化。如果父母持續為孩子讀繪本,他將可以從「一邊聆聽母親的話語 ,一邊看書上的圖」,發展到「將圖畫與語言進行連結」,再發展到「僅僅只聽故事,就能浮現出書上的畫面」。而在這個過程中,孩子也可以自然而然地成為具有想像力的人,並能從會本中人主角的互動 ,體驗到現實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,同時培育出豐富的心靈。
另外,在讀繪本的過程中,孩子更能獲得種種的間接體驗。再藉由父母的引導,這些間接體驗便能成為直接體驗。
例如「幸福的大桌子」描述兔子奶奶在孩子都長大離家後的孤單,並倒序出兔子一家幸福且充滿愛的家庭故事。此書所有的頁面都定格在廚房,只是隨著時光倒流 ,廚房的物品產生一些變動。
父母在讀這本繪本給孩子聽時,一開始可以讓他們去經歷「發現廚房物品有什麼變化?」的樂趣。同時在這個過程中,他也會自然認識了廚房各物品的名稱。 接下來,父母可開始用遊戲的方式,引導孩子觀察家中的廚房,有哪些東西?這些東西的名稱、用途為何?並讓他們去觸摸不同物品的材質,觀察物品的形狀……
這些體驗對孩子發展具有重大的作用。在這個時期,父母就是要不斷地讓孩子見識與體驗各種事物,刺激孩子的探索心、好奇心和求知欲。

*再說一次再說一次--請父母一定要有耐心
孩子上了幼稚園之後,也開始可以讓他們聽較具故事性的內容。從這些內容中,他也可以了解到「他人的立場」,也會產生「為什麼這會是這樣?」的疑問,他更會想到「如果自己也這麼做的話,會如何……」而這些理解對於他的成長都是有必要的。
孩子到了小學階段,已經可以開始清楚地區分想像與現實,這個時期可以給他們讀一些以民間故事、童話為內容,或是難度較高的繪本。例如描繪三個和尚重新為小村莊帶來信任與快樂的「石頭湯」、描繪人魚嚮往人類生活的「紅蠟燭與人魚」 。
由於孩子對於往往想要獨占媽媽,所以會不斷地拿著喜歡的繪本,要媽媽念給他聽。特別是他喜歡的畫面或情節,更會要求「再說一次,再說一次」。在疲累的時候,父母當然可能感到不耐煩,但是,請盡可能地滿足孩子。 這是因為孩子若是能坐在母親的膝上,非常溫暖、舒適地聆聽故事,他自然會把這份快樂跟「書本」、「看書」連結在一起。
另外,在聽故事的過程中,孩子若是能學著母親的語調或動作重複書中情節,或是能提出什麼意見或感想,這時,父母的鼓勵和傾聽就非常重要。人們天生就希望 「被愛、被鼓勵、被認同」,而也正是讓這些需求獲得滿足的起點。

*父母也需要繪本
由於現代女性也活躍於職場中,為了兼顧事業與家庭,擔子可說相當沉重。應該有不少父母覺得讀繪本給孩子聽,是不太可能的事。
然而,轉換一種角度來想想:在繁忙的每一天,即使是十分鐘也好,若是能製造出十分鐘親子交心的讀繪本時間,在用溫柔的聲音為孩子讀繪本時,事實上,父母自己也能獲得舒緩。
一本好繪本,短短的一、二十分鐘,請您也來嘗試這種深深的、親子情感交流的美好時刻!
以上資料由小魯文化提供

Vivi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5) 人氣()

分享!

研究發現,快樂的孩子擁有一些共同的特質,包括:較有自信、樂觀、有自制力。我們整合專家意見,提供12個訣竅,讓你養育出一個快樂的孩子。
 
1. 給孩子隨性玩耍的時間,不要把生活安排得太有規則:
美國兒童教育學者湯姆斯.阿姆斯壯指出,自由玩耍比有計劃性的活動,對學齡前的孩子來說更為健康有益。父母要避免將孩子的時間塞滿各種活動、課程。所有的孩子都需要有一些無所事事,隨性玩耍的時間。唯有這樣才能讓他們的想像力無拘無束的發揮,讓他們可以悠閒的看蜘蛛織網、研究螢火蟲如何發光……,以他們自然的速度去探索他們所好奇的世界。也許,有時你也該放慢你的腳步,拋開你的行程表,跟著孩子的節奏享受生活。
 
2. 教導他關懷別人:
快樂的孩子需要能感受到自己與別人有某些有意義的連結,了解到他對別人的意義。
要發展這種感覺,可以幫助孩子多與他人接觸。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整理一些舊玩具,和他一起捐給慈善團體,幫助無家可歸的孩子。也可以鼓勵孩子在學校參與一些義工活動。專家指出,即使在很小的年齡,都能從幫助他人的過程中,獲得快樂。並養成喜歡助人的習慣。
 
3. 鼓勵他多運動:
陪你的孩子玩球、騎腳踏車、游泳……,多運動不但可以鍛鍊孩子的體能,也會讓? L變得更開朗。保持動態生活可以適度紓解孩子的壓力與情緒,並且讓孩子喜歡自己,擁有較正面的身體形象,並從運動中發現樂趣與成就感。
 
4. 笑口常開:
常和孩子說說笑話、一起編些好笑的歌,和你的孩子一起開懷大笑,對你和孩子都有益處。光是大笑,就是很好的運動。
 
5. 有創意和讚美:
當孩子表現很好時,不要只是說:「很好。」讚美要具體一些,說出細節,指出有哪些地方讓人印象深刻,或是比上次表現更好,例如,「你今天有主動跟警衛伯伯說早安,真的很有禮貌。」
不過,讚美時也要注意,不要養成孩子錯誤的期待。有些父母會用禮物或金錢獎賞孩子,讓孩子把重點都放在可以獲得哪些報酬上,而不是良好的行為上。父母應該讓孩子自己發現,完成一件事情所帶來的滿足與成就感,而不是用物質報酬來獎賞他。
 
6. 確保孩子吃得健康:
健康的飲食,不僅讓孩子身體健康,也能讓孩子的情緒較穩定。不論是正餐或點心,儘量遵循健康原則,例如:低脂、低糖、新鮮、均衡的飲食。
 
7. 激發他內在的藝術天份:
雖然科學家已證實沒有所謂的「莫札特效應」,但是多讓孩子接觸音樂、美術、舞蹈等活動,依然可以豐富孩子的內心世界。專家發現,當孩子隨音樂舞動、或是拿著畫筆塗鴉,其實都是孩子在抒發他內在世界、表達情感的方法。孩子喜歡畫畫、跳舞或彈奏音樂,也會對自己感到比較滿意。
 
8. 常常擁抱:
輕輕一個擁抱,傳達的是無限的關懷,是無聲的「我愛你」。研究發現溫柔的撫觸擁抱,可以讓早產兒變得較健康、較活潑,情緒也較穩定。對於大人而言,擁抱也能讓人減輕壓力,撫平不安的情緒。
9. 用心聆聽:
沒有什麼比用心聆聽更能讓孩子感受到被關心。想要當個更好的傾聽者嗎?不要只用一隻耳朵聽,當孩子對你說話時,儘量停下你手邊正在做的事情,專心聽他講話。要耐心聽孩子說完話,不要中途打斷、急著幫他表達或是要他快快把話說完,即使他所說的內容你已經聽過許多遍了。陪孩子去上學途中或哄孩子上床睡覺時,是最佳的傾聽時刻。
10. 放棄完美主義:
我們都期望孩子展現出他最好的一面? 可是有時候太過急切糾正或改善他們的表現,例如,嫌棄他們沒把桌子擦乾淨,乾脆自己再擦一遍;或是糾正他們一定要把東西擺到一定位置。事事要求完美,會減弱孩子的自信心與不怕犯錯的勇氣。
下次當你忍不住想要參一腳,急著幫孩子把事情做的更好時,不妨先想想看:「這件事跟健康或安全有關嗎?」「想像10年之後,這件事還有這麼嚴重嗎?」如果答案是No,那麼就放手讓孩子去做吧。
11. 教導他解決問題:
從學會繫鞋帶到自己過馬路,每一步都是孩子邁向更獨立的里程碑。當孩子發現他有能力解決面對的問題,就能帶給他們快 樂與成就感。當他遇到阻礙時,例如:被玩伴嘲笑或是無法拼好一塊拼圖時,你可有幾個步驟來幫助他:1.確認他的問題。2.讓他描述他想到的解決方式。3.找出解決問題的步驟。4.決定讓他自己解決這個問題或提供一些幫助。5.確定他能獲得需要的協助。
 
12. 給他表演的舞台:
每個孩子都有特有的天賦,何不給他們機會表現一下?如果他們喜歡說故事,鼓勵
他多說故事給你聽。如果他對數字很擅長,帶著他去逛街,讓他幫你挑選價格便宜的東西
。當你能欣賞孩子的才能,並表現出你的熱情時,孩子自然會更有自信心。

Vivi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請貓去幫我買一條魚……轉摘

故事時間
我問荳芽:「貓咪最喜歡吃什麼?」
荳芽毫不猶豫的答:「魚、牛奶、貓飼料……」
「嗯!真厲害!答對了!如果妳是貓,媽咪請妳去幫我買一條魚回來,妳覺得怎麼樣?做得到嗎?」
「……」荳芽只是笑,沒回答。
「說嘛!沒關係!妳這隻貓會怎麼樣嘛?」
「我應該會在路上就把魚偷吃光光了!」荳芽說。
「嗯!那妳不怕我傷心喔?」
「會呀……」荳芽有點猶豫了,「我會努力的把魚帶回來給妳吧,這樣妳才不會傷心。」
「如果妳很弩力了,可是還是把魚吃掉了,怎麼辦?」
荳芽歪著頭想了一下,「沒辦法囉!那就回來跟妳道歉囉!」她賊賊的笑了笑,「妳一定會原諒我的,對不對?」
我反問她:「如果妳是我,妳也會原諒把魚吃掉的貓嗎?」
她很肯定的點點頭,說:「會!貓本來就愛吃魚嘛!牠不是故意的,所以應該原諒牠。」
我又說:「如果有一隻貓可以忍住,不吃掉魚,把魚帶回來,妳覺得這隻貓怎麼樣?」
「那她就是冠軍貓!太酷了!」荳芽稱讚人的最高級形容詞是「冠軍」。我想她是覺得可以克服天生慾望的貓真的很了不起吧!
接下來,我就講了《米諾貓上街去買魚》的故事……
米諾是一隻貓的名字。
有一天,老爺爺請米諾去幫他買魚,聽說吃了貓買回來的魚就會變得比較有精神。米諾嚇了一大跳。「要我……去買魚呀?」
米諾不忍心讓爺爺失望,只好答應了。他一路上一直很擔心──買了好吃的魚之後,自己是不是真的能夠忍住不把魚吃掉呢?米諾就想:「我現在就把藉口想好就好了嘛!這樣就算不小心把魚吃掉了,應該也沒有關係吧……」
於是,米諾貓開始想藉口──我就說魚長了翅膀,飛去天上了;或者是……因為魚一直哭一直哭,所以把牠送到河裡放生了;還是說……因為路上遇到一隻瘦不拉幾的貓咪,就把魚送給他吃了……
一路亂想著走到魚店買了魚。要回家了,米諾更加難過了,因為魚就在他的背包了,這下考驗更大了!
忍不住了、真的忍不住了!打開背包想先吃一、兩口魚的米諾,先想到的是──是不是先練習一下怎麼跟爺爺道歉比較好呢?
像是……不停的、不停的跪著說:「爺爺對不起!」
還是……一邊玩雜耍甩瓶子逗爺爺開心,一邊說:「爺爺對不起!」這樣比較好呢?
或是……使出我的絕活──後空翻!一邊翻,一邊說:「爺~~對不起!」嗯!這樣好像不錯!就決定這樣辦!
就在練習後空翻時,米諾不小心扭頭看到天上的一片雲──那片雲長得跟爺爺一模一樣,彷彿是爺爺吃了好吃的魚之後,幸福微笑的樣子。
米諾嘆了一口氣。當他回過神來時,他已經跑了起來……
米諾拼命的跑、跑回家……
結局很幽默喔!爺爺吃了魚,竟然變年輕了,米諾嚇得傻住了!
我講米諾貓想藉口時、練習說對不起時,荳芽笑得人仰馬翻。我們一起模擬了米諾的動作──跪著對不起、表演特技說對不起──荳芽還想出了更多說對不起的表情……裝可憐的、裝可愛的、裝傻的……
《米諾貓上街去買魚》這種童書是我最愛的類型之一。有趣、不說教,表現出人的真正慾念,讓小朋友自小就知道──人是有慾望的,有慾望並不是十惡不赦,會先想到自己也是沒錯的,這是人的天性。我們知道人有這些私慾,就會懂得包容人有時候的確是會軟弱得被私慾掌控,接受這是人性的一部分,不那麼假道學、不那麼憤世嫉俗,從容面對世上一切不完美。還可以努力的是──讓自己在面對一些關鍵時刻時,接受自己有私慾的事實,不過分苛求自己,輕鬆、幽默的處理某些很嚴肅的選擇。
如果童書一定要教小朋友一些什麼,我最想教的是──人性。

Vivi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如何培養會生活懂生命的孩子
主講人:游乾桂 地點:國語日報社

聽說人一輩子看到一個人一眼只有1/61的機率,今天能與大家見面,希望大家把緣分放在心上,我們好「有緣」,好「惜緣」
學習看到孩子的優點
一張白紙上有個黑點,我們通常都是看到那個黑點,這些年透過自己不斷學習,我漸漸看到的是白色的部份。孩子若有85%的優點,15%缺點,大部分的家長都忘記看見他的優點好處.所以,有位心理學家曾說過:「孩子需要一個懂得疼惜他的父母」
有個「比馬龍」定律就是:你用什麼眼光看你的孩子,他就會成為那樣的人。
發明電燈的愛迪生,當學校的老師都放棄他,認為他一無可取,把他帶回家交給他媽媽時說:「笨蛋還給你」,愛迪生的媽媽卻對他說:「別人看不起你,媽媽覺得你不錯」。因此看孩子的角度不同,結果就會不一樣,最重要的是讓孩子有自信。
我曾經在精神病院輔導過一位台大醫科畢業的病人,透過對談了解他的成長歷程,發現他從小學到高中從未得過第2名,從中讓我體認到承受高壓力(高處不勝寒)的人容易失敗且敗得很慘!
其實失敗可以帶給人經驗和閱歷,兩者加起來則形成智慧;我們究竟是要培養孩子成為會讀書的人還是有智慧的人?
培養孩子成為具有智慧(思考.想像.創造力)的人。
會讀書的人,是從對的答案裡作出對的答案(擁有的是記憶力);有智慧的人,是從對的答案裡找出錯的地方,或是從錯的答案裡找到對的地方(擁有的是思考想像和創造力)。
會思考、會動腦的人可能在學校的表現差強人意,然而記憶無法長久,因為我們的腦總是重複在作記憶和遺忘的工作,許多的答案也隨著時空變化而有不同。
現有科學知識在8年內許多都被新的結果推翻,例如玉山的高度隨著地殼變動而改變,每年實際高度都不同;1904年萊特兄弟發明飛行器才開始有「飛」的名詞產生;過去速度是低音速,目前是高音速,將來可能是光速.因此,記那麼多東西幹麻?腦袋如果背太多東西,就不可能想很多;若只會背,不會想(思考),腦子就好像被水泥糊起來一樣。
曾經有記者問過我,我對孩子的期望是什麼,我不假思索地回答:健康.快樂和記得愛我。
許多人是用錢養孩子,不是用心;最近自己一直在想:有天我老了,會希望孩子怎麼對我?他們以後會有什麼記憶?會想到爸爸給過他什麼?你想到孩子的又是什麼?我會希望我的孩子能夠想到好多好多,例如:我和兒子是一起騎腳踏車、泡湯、爬山、溯溪的好朋友。
然而,有人每天的生活模式是:早上刷牙、洗臉、罵小孩,晚上是吃飯、沐浴、更衣、罵小孩,希望大家和孩子之間不是這樣的朋友
教育的目的是教他成為一個人
教育的目的歸要一句話是教他成為一個人。
我們反省一下自己的生活是這樣嗎:
1.每天忙得像豬,每天作牛作馬(動物)。
2.每天活得像機器(會動的人、會走路的殭屍,還是年輕的老頭?)
你的偉大的貢獻只是工作嗎?我們讀了那麼多書是為了工作?還是為了生活?很多人生活就是拚命讀書、努力工作、拚命賺錢,最後是養病。
讀書和工作並沒有最直接的關係,並不是很會讀書就會當總經理,它所靠的是能力;生活就是一種能力(耐),讀書和錢只是一個媒介,最終的目的是懂得生活,也可說是為了編織一個夢想,一個活生生的夢,快樂有趣的夢。
生命是一種慈悲喜捨
生命是一種慈悲喜捨,這比讀書更重要,會成為一輩子受用的資產,也是現今社會所欠缺的東西。一流的人不慈悲就沒有用,醫生不慈悲,對病患不能視病猶親,就對社會無用;一流的化學家不慈悲,製造毒物來害人就是恐佈分子,也對社會無用。
我有個朋友是醫師,他說他每天開藥時都很掙扎,為了平衡自己,他在開藥的同時,也提供養生資料給病人,希望他們身體健康下次別再來。
其中有個養生方法是:天天要運動、好好睡個覺、慢慢吃頓飯。
有人一早起來就喝咖啡和茶,難道一早起來還這麼累嗎?不健康的人,脾氣會不好,就不會以身作則。
最近的詐騙事件頻傳,他們都是很聰明的人,像我就想不出來這種騙術,如果把他們的聰明才智用在正途該有多好。因此,一流未必有用,有用必定一流,希望社會不要充斥著一流而無用的人。
有用的孩子或許他們很質樸,但他們會像金庸筆下的周伯通般「大智若愚」。
培養孩子的內在智慧
人有外在智慧與內在智慧,外在智慧指的是成績和分數,內在智慧則指動機(即主動學習的能力)這是孩子將來智慧的源泉,包含慈悲、尊重和理性。
隋文帝至清乾隆總共出了868個狀元,每個幾乎都沒有什麼出息;曹雪芹(紅樓夢作者)、李時珍(本草綱目作者)等人都是落第的書生:因為曹雪芹的文思澎湃(思考創意取向)因此無法符合八股的科舉制度(記憶取向)。
另外,興趣也很重要(如果沒有興趣作一份工作,很難做一輩子),職業只是努力讀書謀求生活的工作(會想退休);志業則是很喜歡做很開心的工作(永不退休),而慈悲就是一種志業,希望我們能夠培養孩子能以志業的心情去做工作
教孩子閱讀自己和大自然二本書
有位哲學家說:教孩子要讀二本書:一本是自己,一本叫做自然。希望孩子能夠來閱讀這兩本書,不單用眼睛。
第一本書讀自己,就是指興趣、性向、能耐,能夠演活自己演好自己的人生(擁有自身獨特性)。
有些人是大器晚成者,例如非洲之父史懷哲,他考不上大學,後來是因為拉了一手好手風琴,一位校長破例讓他在該校讀書,他主修歷史,自修文學,30歲的時候才唸醫科,38歲畢業。老頑童劉其偉,他有許多頭銜,工程師、人類學家、冒險家、畫家,他在38歲才開始畫畫,66歲成名,他的一生活得豐富而精采!因此,有的人是大器晚成,有的人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,有時路轉個彎會更好,成功需要時間,當累積到很豐富時,成功就會來到,就會水到渠成。
很多人,小時了了大未必佳,因為他提早將自己的日月精華用光了;如果2歲就會吊單槓,對他的身體發展會有害處。記得有個長跑選手蒲仲強很早受矚目卻不能長久,有人提早上大學資優生,但他們幾乎沒有童年的生活.例如:有個人12歲上哈佛大學、16歲畢業考上普林斯頓研究所,記者問他:你在哈佛最大的經驗是什麼?他回答:除了寂寞,還是寂寞。
因此,我們不要用大人的角度來要求孩子,時候到了就會水到渠成,該你的就是你的!
第二本書是大自然,不要只是教孩子看書,要多帶孩子看山看水,看古道幽徑星星月亮,從自然中可以學習到很多書本學不到的東西。
例如:颱風來襲時,行道樹東倒西歪,躺下數萬棵,但森林中的樹往往佇立不搖,我發現其中的道理隱在自然的平衡哲學裡,森林的樹枝幹對稱而生,找著最平衡的肌理,於是耐得住風吹雨打,行道樹修修剪前,則弱不禁風。
要給孩子一是活路(演活自己人生的路),二是退路,不會讀書硬要他讀書就會成為死路。人活著常常會忘記兩件事呼吸和快樂,因此只要他還存在(有呼吸)就有希望。就如同「失之東瑜,收之桑榆」的意思.
不忘讚美孩子
讚美可以用最少的力發揮更大的效果,看到孩子的好處,就要去讚美他,他才會演好他自己,孩子會用父母所看到他的好處,演給父母看。例如:我女兒很喜歡烹飪,我讚美她:今天一定有一個仙女來過,不然怎麼會變出這麼好的東西出來?女兒就會越作越起勁。
每天孩子一回來,我問的不是你在學校學了什麼?而是:有笑話嗎?現在兒子回到家就會對我說:今天有笑話,聽不聽?
「量力」而行,現在做不到,來日方長,日後有可能做得到,因此不要讓孩子永續的能力失去了,給孩子自信,他就會告訴自己:我行、我能,我再加加油!自己會為自己加油,未來就會有獨領風騷的機會!
將來的時代是創意取勝的時代,創意就是把兩個不相干的東西結合在一起,例如:WALKMAN就是結合Walk和Man的兩個概念而創造出來的;水管是因為澆花的人要澆好幾處不方便而發明的;透明電梯是因為除了上樓梯外,還想看風景的想法而產生的。
家長必須要常常聆聽孩子的心聲,當孩子有時候突發奇想時,千萬不要罵他胡思亂想,而是叫他好好再想一想。家長是孩子的推手引領者,如何把孩子珍貴的東西引發出來,並將孩子從幻想世界慢慢導入現實是家長的責任。
把孩子的體力健康找回來
如果孩子不健康他所跑的人生是短路不是長路,擁有健康身體能夠讓學習產生1.75倍的效率。
建議每個家庭建構一個運動時間,我們家是騎腳踏車,兒子稱它為「發現台北的秘密花園」,因為和他們一起騎腳踏車,我發現台北的美,甚至發現住家(木柵)附近特別漂亮的地方和小湖泊。
你對自己住的地方了解嗎?是否能夠讓孩子有美好的回憶?和他們一起去織夢?
和孩子一起編織夢想
讀者文摘上有個故事:老師告訴小朋友每個人只要捐出5元就能幫助非洲的人鑿一口井。有個小朋友回家跟媽媽要5元,媽媽說我們一起做資源回收賺這5元。後來老師說上次我說錯了,鑿一口井應該是5000元,於是那個小朋友號召全班同學一起做資源回收賺錢,加上企業的贊助,最後完成了這個夢想!因此,絕對不要小看孩子,他們有無限的可能性。希望每個父母能幫助孩子圓夢,在日常生活中只要給孩子機會,他們一定可以做得到!
我和孩子一起去溯溪時,原本很擔心他的安全,有次他跑太快,不小心跌倒了,他反而告訴我這裡有窟窿,你要小心喔!如果不給孩子機會,他的這種特質(關心他人)會出不來!
我會帶孩子和我去球場,自然而然他很喜歡球類運動,也精通許多球技!也會自己看NBA(主動去學習),有次和一位年長者比賽他故意比輸,他告訴我他讓他的(會為別人想)。
這世界原本就是風風雨雨,重要的是如何跨越面對風雨,孩子有一天終究會離開學校,還原成一個人,馬上就要去面對嚴酷現實的生活,所以要有生命,有夥伴朋友助力,如果擁有這些特質,就會有機會!
讓孩子開心一點,歲月轉瞬即過,這些事不趕快去做,以後就做不到!

Vivi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朋友寄來的文章,粉有趣,看來過不久我家的妹妹也會有這樣子的情緒,留在我的新聞台內好讓以後可以參考!!

誰家都有一隻生氣小恐龍
不只是大人有blue Monday情結,小孩也有!
星期一,我家荳芽一起床就一臉臭臭的,刷牙、洗臉都心不甘情不願的,她不高興早起、做媽的我也在隱忍她的臭臉,吃早餐時,她又愛吃不吃的,我終於忍不住發火!兇她:「妳是哪裡不高興呀?星期一本來就要早起上學的,放假放完了呀!」
荳芽就哭了。哭得好傷心。
我靜靜的看她哭,一句話都不再說了。
過了一下子,我自己氣也消了,問她:「哭好了嗎?」
荳芽點點頭,用手去抹眼淚。
我又問:「那可以談了嗎?」她也點頭。
「為什麼一早起來就臉臭臭的、不開心?」
她一聽,好像我又踩到她的痛處,又哭了一陣。
後來才跟我說她累累、想睡覺……
我想也是吧,一個小小孩,假日玩瘋了,星期一還是得配合我們大人的作息、早早就起床來……
這是荳芽三歲半時發生的事,那時她已經上幼稚園了。後來我想通了,她早上起床再有那種睡不飽的臭臉,我都問她:「想不想哭一下?」她有時點點頭,眼眶就紅了,自己坐著哭一下;有時她會搖搖頭,自己跟我說:「不必哭哭!我可以!」
一直到現在,她五歲了。我們早上起床都相安無事。只是有時爸爸聽到我跟荳芽的對話,會有點哭笑不得的說:「妳們兩個真是奇葩!還可以討論一下哭不哭喔?!」

其實,我跟荳芽是在討論情緒的事、有關於一個小孩也應該有發脾氣的權力這件事。
大人會因為工作、人際關係、感情、錢啦……這些大大小小的事生氣、心煩,我們覺得很理所當然。可是小孩如果哭了、生氣了,大人就會叱責他們無理取鬧、不乖!大人生氣叫「發脾氣」,小孩生氣叫「耍脾氣」!連用辭都不同,帶有一些價值判斷在裡面。好像小孩生氣根本就是不應該的!
大人是人,小孩也是人呢!憑什麼大人生氣就是正常的,小孩生氣就是耍賴?憑什麼你煩沒錢就可以,我煩睡不飽就不行呀?
我看到《家有生氣小恐龍》這本書時,看到作者把一個生氣的小孩畫成一隻吐火的小恐龍、還把玩具都吞掉……立刻愛得不得了,馬上介紹我家荳芽看這書。
小恐龍手短短的、腳短短的,長得圓圓的,像極了一個小小孩。噴火時,自己眼睛還閉起來,感覺不是那麼兇猛,倒像是也怕被自己噴出來的火燒到,可是又忍不住要噴火……
小孩生氣就是這樣吧?
其實他自己也會怕呀!怕這下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事?會不會被被爸媽揍一頓呀?可是--還是想生氣呀!就是忍不住!
後來小恐龍漸漸不生氣了,身體又慢慢變小了,慢慢變回來原來的小孩身體……這一切都會過去的,只要你給時間、等待,小恐龍還是會變回來的。
我一直期許我自己做這樣的媽媽--給小孩時間、讓她自己體會一些事、一些感覺。

Vivi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懶惰的薇薇安媽咪在台灣母乳協會看到的一篇好資訊,
記錄在個人的網站裡, 等亘亘長大點就可以用來教教她了!
2004-08-26

小朋友數大數
記得,有一次上課時,我正在為小朋友解釋道:「在宇宙形成之前,有一非常非常高的「能量」,當時的溫度非常非常地高,有多高呢?」
小朋友們馬上張開雙手比道:「這,麼,高!」「這到底是多高呢?」
我在黑板上寫下:「1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度」-約有「1的後面32個0」度那麼高!我們一起來算算看,這到底是多少好不好?」在一陣驚訝聲後,接著,全班小朋友興緻高昂地開始一個零一個零慢慢數:「個」、「十」、「百」、「千」、「萬」、「十萬」、「百萬」、「千萬」、「億」、「十億」、「百億」、「千億」、「萬億」…「萬萬億」…「百萬萬億」……「萬萬萬億」…「萬萬萬萬億」…果然不出我所料,小朋友們算到後來就「卡」住啦!那麼大的數,到底要怎麼算哪??
今天我們就來教小朋友數「大數」!
中國古代的【孫子算經】一書中有記載:
「 凡大數之法,萬萬曰億,萬萬億曰兆,萬萬兆曰京,萬萬京曰垓(讀做 ㄍㄞ),萬萬垓曰秭(讀做 ㄗˇ),萬萬秭曰穰(讀做 ㄖㄤˊ),萬萬穰曰溝,萬萬溝曰澗,萬萬澗曰正,萬萬正曰載。」

「兆」我們平日還見得到,「京」恐怕知道的人已經不多了,更別說「垓」、「秭」、「穰」、「溝」、「澗」、「正」、「載」啦!
不過,算大數的方法經過幾千年的文化更迭、演變,這些單位在不同時代中,卻可能代表不同的數,後來還加入外來文化的影響,出現更大的單位;例如隨著印度佛經的傳入中國,而增加了恆河沙、阿僧祇、那由他、不可思議、無量等,這些數詞都出現在佛經中,用來計量時間的長度。
時至今日,我們的中國人數大數,是慣用四位劃分的方式,也就是說每隔四個位數就使用一個新的單位名稱,或者說以「萬」來進位
「1的後面32個0」度到底是「幾」度呢?
沒錯!「一溝」度!怎麼樣?聽起來很另類吧!那請問你喔:
「265844457715765252642115400055400004545653047822」是多少呢?
 
⊙註:不過啊,因為到目前為止,由於平時很少人使用這些數詞單位,也沒有統一的規範,因此數詞所代表的實際大小在不同的書籍資料中會有所出入(尤其是「極」以上的數詞);所以,以上的大數數法僅供參考,或「茶餘飯後」趣味用;尚不能用在正式的場合裡喔。

Vivi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這是非常重要的!

康健雜誌 69期文/黃惠如攝影/蕭世英
在小說《男人與男孩》中,男主角哈利從事人人稱羨的媒體工,
還有美麗的妻子、兒子,加上意氣風發的四輪傳動新車。但和同事的一夜情,卻搞砸這位男士的鼎盛期。
他妻子知道哈利出軌後,回父親家去,哈利去求她回家,妻子對他大吼: 「你以為家庭生活是件容易的事嗎?」她突然生氣起來,「你以為聽你哀嚎不再是青少年,每隔5分鐘叫派特(他們的孩子)不要再看『星際大戰』,還有照料房子是容易的事嗎?而且你毫不幫忙,你就像地球上的每個男人,以為只要去上那個瑣碎的班,責任就完成了。」
* * *
如果男人真的以為,他只要去上那個瑣碎的班,來供應金錢,就盡了做丈夫、父親的責任,就不能怪女人愈來愈不想嫁人。
根據主計處的資料,近十年來女性單身戶數增幅幾乎為男性的一倍。由於求學、就業因素,女性民國80年底至90年底,單身戶數增幅高達159.4%,幾乎為男性81.3%的一倍。
就算嫁了,女人也更勇於離開品質不佳的婚姻。去年我國離婚率創新高,每千人人口中有2.9對離婚,居全球第五。
女人的確有權對這樣的婚姻品質抱怨。從最表面的家務分擔來看,台灣女人做家事、照顧小孩、老人的時間,比男性多了五倍(主計處資料顯示,女性每週16.22小時,男性才3.27小時)。
明明家事是家中每一個人的事,如果丈夫偶爾洗碗,「就要當做撿到的,」家庭、工作兩頭忙的上班族陳宜玲抱怨。
更糟糕的是,科技的發達並沒有讓男人節省工作時間來陪伴家人、分擔家務,「男人只不過從牌桌移到網路、DVD,」一位女性高階主管觀察。
偏偏男人覺得自己很命苦。過去他父親只要準時把薪水交給老婆,就盡了責任,現在社會還期待他們當「新好男人」。
李宗盛有一首描寫男人壓力的流行歌曲「最近比較煩」。音樂錄影帶裡,青、壯、中年三代的男歌手垂頭喪氣地窩在酒吧抱怨,「每天工作排得滿滿、太太又嫌自己回家太晚。小孩功課不好、女兒太胖、兒子不肯吃飯。」
事實上,男人抱怨的這些苦,一直都是職業婦女長期所挑的擔子。
更令女人難以忍受、也在子女記憶中留有遺憾的,是「父職蒸發」。
一項發表在《人口統計學》期刊的研究發現,在孩子步入成年期的過程中,如果父親和孩子在情感上很親密,對家庭的參與度比較高的話,孩子在學校的表現會比較優異,也比較不會成為少年犯。
但男人幾乎沒有擔任過照顧者的經驗,遇到孩子如小獸般的需索無度,馬上就慌了手腳,相對於如同「育兒專家」的妻子,顯得很無能,於是他退回讓自己最有成就感的職場。
更遑論女人希望自己的丈夫樂於分享。能坦承自己的感受,即使是傷心,也會告訴她;當她敘述自己的生活點滴或新點子時,會用心傾聽。
現代女性也期望那個長不大的男人樂於分擔。例如會參與家務分配,也讓孩子參與;唸書給孩子聽、指導孩子做功課。
問題出在哪裡?難道我們將可愛的男孩養成糟糕的丈夫嗎?
是夥伴,非競爭對手 美國心理學家、婚姻諮商師蕊爾認為:「我們不應責怪個人,因為丈夫的角色已經改變,我們沒有教出、也未曾教出親密的夥伴,而教出強悍、競爭心強的選手來。」
社會要求男孩強悍、堅毅,認定目標往前衝,也迫使男孩遠離自己的情感需求,也拙於感知別人的脆弱感受。
美國波士頓心理學家威廉.波拉克在《真正的男孩》中,點出父母在養育男孩的三個迷思。
‧第一個迷思:男孩的行為是生物造成的性別差異,特別是睪固酮(testosterone)所造成的影響,所以社會應接受他們戀物、不溝通、不懂傾訴,喜歡用蠻力解決問題。
事實是:睪固酮的確對男孩的行為、活動有所影響,但影響更遠大的是父母的愛與照顧。父母親足夠的愛,會刺激小男孩的大腦,讓他能夠適應周遭環境。「我們的確可以型塑(shape)男孩子的行為,」波拉克博士說。
父母可以找出方法和管道,將男孩的精力用在正面和具建設性的活動上。如果他們想打架,給他們一個吊袋,讓他們學拳擊;如果他們想吵架,約定他們得就事論事,還可以發展辯論技巧。
‧第二個迷思:男孩「應該」是男孩,也就是說他們應該像傳統定義的「男子漢」一樣,強壯、堅毅、勇敢、控制女性。
事實是:沒有人去修正「健康男子漢」的定義。健康的男子漢會尊重女性;他的確是勇敢的,包括勇敢表達情感。
‧第三個迷思:男孩天生對心理、情緒不敏銳。
事實是:男孩子可以被養育成敏感並具同理心,可以去關懷他人,包括女孩的情感。
男孩子之所以「不在乎別人」,是因為文化訓練男孩子必須如此。他們習於以「男人」的方式,包括憤怒、激動或冷漠等來反應。
因此,每一個男孩都有變成好丈夫的潛力,端視父母怎麼愛他、教他。不過好男人有千百種,成為好男人的方法也有千百種,沒有金科玉律,以下是歸納國、內外專家的觀點,給父母參考。
1. 給男孩安全的環境表露情感
這部份焦點在母親,因為母親是男孩所接觸到的第一個全心全意的愛,這份緊密的關係對他一生影響重大。
小男孩在不同階段感到失落,如果母親對他的需求非常敏銳,並給孩子足以信賴的回應,孩子與母親之間就會建立起一種內在的聯繫,也就是心理學家說的「安全的依附(secure attachment)」。
這種安全感很重要,它提供一個不被批評、受保護的環境,讓男孩自由表達他的內心世界,順暢地表露情感,讓他們更了解自己,也更有效地與人溝通,哈佛大學兒童心理學教授、《該隱的封印》作者金德倫認為。
這可能是在2歲時,教他分享一個大漢堡;在9歲時,安慰他沒被選入校隊;或青少年時被女生拒絕。
2. 不要將男孩推出門外
我們的文化會用「成長」為名,將男孩與家庭分離,希望他獨立自主,「像個男人」。
有些母親也會擔心,如果孩子和自己太過親密,會養成一個長不大的娃娃,甚至過於娘娘腔。
事實上,成為一個男人並不意味必須和母親斷了關係。
「我們需要重新看待男性角色,」師大人類發展與家庭系副教授林如萍認為,「我們常把善於發展友誼、關係,歸於女性特質,把獨立、強悍歸於男性。我們應該相信,這些女性特質是『人類』都該有的特質,所以不用擔心男孩太敏感、太娘娘腔。」
事實上,男孩和女孩一樣,都會從各種健康的關係中成長,而且,愈多愈好,美國波士頓兩位女性心理學家凱特.朵莉、尼姬.菲蝶認為。
3. 父親角色不容忽視
男孩會觀察父親在婚姻、家庭、社區中,如何面對衝突、處理關係,在他日後的生活中,會謹記在心,也就是「言教重於身教」。
「父親所能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愛母親,」東海大學社工系教授彭懷真說。
就因為父親的角色如此獨一無二,他應該做男孩的表率,以尊重的態度對待妻子與身邊其他的女性。

Vivi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看完朋友轉來的文後感觸特深,將此文章內容告訴老公及幫忙帶女兒的媽媽,另一方面,也轉貼至我的新聞台內,
好敦促自己~~~~

基礎教育從此開始
我不怪此瓦,此瓦不自由
兒子還小,走路常常會碰撞到東西,一撞當然就哭啦!本來,我止哭」的法寶就是︰「什麼東西碰著你啦?桌子啊!來,來,我們打打!」接著就朝惹禍的東西打三下,兒子見我為他出氣,很快就會收住哭聲,有時候,他自己再用小手「打打」肇禍者,即刻就能破涕而笑,靈得很。
 有一次,我正施用此妙方時,不巧被電話線另一端的摰友聽到,她一本正經的勸誡我:「此法不能用,因為無形中灌輸給孩子『以眼還眼,以牙還牙』的觀念,以後別人不小心碰到他時,他也會自然反應去打別人。」我一聽,如醍醐灌頂,立刻修正自己處理問題的方法。
 兒子再碰到東西的時候,我會說︰「喲!碰到了!好痛噢!來!告訴媽媽你的眼睛在那裏?」通常他會用小手指指淚眼,我會接著問︰「那你看到它(指惹禍的那個東西)囉?」
 通常他會點點頭,我馬上就說︰「可是它沒有眼睛啊!它看不到你耶!所以不是它故意撞你啊!是你不小心撞到它了嘛!跟它說對不起,別哭了,好不好?」
 這一大串話對個二歲的孩子而言,實在有些複雜,他能懂多少也很難說,不過效果還不錯,多數時候他就真的止住哭聲。
 我不知道這麼做對孩子有沒有誤導,但每次重複這幾句話時,我就會想到王安石的一首打油詩︰「風吹屋簷瓦,瓦落破我頭,我不怪此瓦,此瓦不自由。」孩子撞上東西,當然不能怪那看不到、無知覺的它,如同屋瓦掉在我們頭上一樣,我們也不能怪屋瓦,因為掉下來非它本意,它根本無選擇的自由,這些道理都極簡單,無須懷疑。但想想,人與相處時,多少的怨懟、不滿、仇恨不也可用同樣的觀點去原諒、去接納、去化解嗎?
 有時,我們會覺得受人陷害、侮辱、蔑視‧‧‧,心裏會覺得不舒服,覺得受傷害,不能原諒對方,甚至想要報復。這種時候,如果我們靜下來,為對方想想,可能他這麼做是因為他的心靈被蒙蔽了,他看不清事實,或者是他被某種人性弱點或某種力量轄制了,他不能做個完全自由的人,他或許心裏想要做的好事做不出來,偏偏做出不好的事,他缺乏了自由。
 如果了解到對方是在看不清、不自由的狀況下才做出某件事,那麼無論自己受的傷害是多麼大都無須埋怨、氣憤了,誰真的和看不見的桌子、不自由的瓦動氣呢?划不來吧!
 當然,由另一個角度看就是盼望(不!是祈求)自己成為看得見的自由人,不要處於「受限」的情況下還不自知,以為自己凡事看得明,而做出許多傷害別人的事,那可是件天大的「蠢」事呢?

Vivi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

3575461_0.jpg


這張照片記錄在2004年早春的時候!

還是有點乍暖還寒的週末下午, 帶著女兒和她二姑姑及三個小姐姐們
到了婆家附近的運動公園散散步, 亘亘被二姑姑抱著笑的開懷極了.
讓我這個媽咪在心中暗地裡吃起醋來!
後來, 心裡再轉個念頭~
亘亘是看見媽咪才高興的笑的如此開心!!
做媽媽的, 有時腦袋瓜裡不知道裝了些什麼 \@o@/

Vivi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  • Jul 20 Tue 2004 16:08
  • 滿足

3575436_0.jpg


這是玴亘滿7個月大時的照片,
看她的樣子已經是頗有乃母之風,
不過令人懊惱的是怎麼都遺傳到了媽媽我的缺點居多呢?
小小的眼睛像媽媽,
肥肥的屁股像媽媽,
火爆的脾氣像媽媽,
但無論如何,
在我眼中她就是可愛

Vivi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«123